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之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
——论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者的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大任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本报从今天起在理论版开设“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专栏,陆续刊发有关文章。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个重大课题,对于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批驳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攻击,是准确把握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头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作用,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继承前人,又有创新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表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强调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根本指导作用。
正确应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日益加强。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对马克思主义发动各种攻击。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点。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现,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态势,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交织,有益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同时并存,而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又与国际“西化”、“分化”势力遥相呼应,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干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和交锋。当前,这种交锋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问题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不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五个问题,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道路、领导核心、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等,是关系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抱着敌视态度,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也有的人声称并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但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学说中的一种,因此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有错误认识,而且对指导思想的理解也存在问题。指导思想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与灵魂,对于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保障和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不论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也不管一国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都必须有一个根本指导思想,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当今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社会思潮五花八门,但以个人主义、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却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坚持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即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近年来,有人宣称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正统,搞民主社会主义可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难题。这显然是不对的。民主社会主义曾经同马克思主义有过某些联系,但它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崇尚多党制,强调不变更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只是资本主义的改良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这个“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并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比如,它所实行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但也导致了效率低下,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因此,它根本不适合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有的人认为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因而借“反思改革”之名,否定我们所走的道路。应该看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如果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回到封闭僵化、回到停滞落后,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坚持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有人说我们党的领导是“一党专制”,提出要搞西方多党制,实行所谓的“轮流执政”。必须看到,西方多党制是在西方国家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斗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这些利益集团为了能够上台执政,经常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因而这种制度既不能实现所谓的“充分地体现民意”,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政局与社会稳定。我国则与之不同,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如果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照抄照搬西方多党制,必将使中国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悲惨境地。
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人认为,只有在实行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一些西方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实行了私有化。然而,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最近这场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私有化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而很可能导致“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少数西方国家”。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早晚有一天会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就要受到威胁。也有人认为,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应该实行单一公有制。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开展平等竞争,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在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上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人认为,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中国也要与其“接轨”。这种观点是有害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是社会经济关系反映到人们头脑里的观念,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现途径。这些人谈论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是要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强加到中国头上,让中国走西方的路。这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我国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保障各个阶层和不同群体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有利于充分体现各方面意见、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好这些制度,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坚持几条重要原则
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坚持坚定信念。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到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大肆攻击。在历史剧变面前,一些人幸灾乐祸,一些人丧失信心。面对这种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这一论述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更应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坚持与时俱进。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即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好像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种态度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会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在这方面,我们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另一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即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词句,而是要掌握基本原理,并把它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我们应当采取后一种态度,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和“四个分清”: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坚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坚持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之所以是错误的,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起到根本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产生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应始终以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把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理论武装。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要跟进一步。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坚持用科学理论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用科学理论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执笔:季 明 孙存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之二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论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扬弃和超越,是符合民主本意、更高类型的民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贯彻这些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需要始终做到几个坚持。
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
民主的本意是多数人的统治。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奴役,根本没有民主可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人民民主专政取代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否定了极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不合理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使国家机器、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回归到人民手中,人民从此获得了彻底解放,实现了当家作主。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首先必须始终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民主在政治上把国家中的最大多数人纳入到人民的范畴,成为民主的主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亿万人民,掌握一切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各项政治权利,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人身人格权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权利,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在享有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上当家作主。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从根本上决定并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受资本操纵的民主,不是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支配多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这种民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和专政,是“富人的游戏”和“钱袋的民主”。据美联社2000年对美国金钱与选举胜势关系进行的数据分析,1999年美国竞选获胜当选的81%的参议员和96%的众议员,所花的钱超过了竞争对手。金钱可以操纵美国的民主选举成为不争的事实,以至于有美国学者指出:“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之前知道大选的最终结果。” 西方民主实际上被掌控在少数资本家及政客手中。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这种民主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日益充分的人民民主。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国体是国家阶级本质的反映,国体问题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政权基础,全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只有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依法予以制裁和惩罚,才能保障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维护和巩固人民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的根本任务就是保障和实现人民民主。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最大限度地享有民主。同时,国家依照法律制裁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势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只讲政体而否认国体,把资产阶级民主说成是超阶级、超金钱、超意识形态的和普适的,否认或者掩饰其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虽然也宣称主权在民、国家权力归属国民,但其民主内含着三大基本矛盾——理论上标榜代表社会普遍利益与实践中保护资本特殊利益的矛盾、政治法律形式上的平等与社会经济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国家政权形式上的权力分立与实际上国家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矛盾。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劳动人民永远不可能真正当家作主,不可能真正享有和行使国家的一切权力。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政体是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由国体所决定,体现和反映国家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这种制度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最好制度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民主与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西方民主政治中“多数人暴政”的发生,充分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效率办成事的优势。
中国决不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三权分立不能解决国家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基本矛盾,难以形成人民和社会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化机制。在三权分立之下,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和民主的主体,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呈对立状态,公民权利经常遭到国家权力的侵犯。同时,以权力制约权力为特征的三权分立互相掣肘、互相扯皮,降低甚至丧失了效率,使国家机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三权分立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组织活动原则,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工。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不搞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和两院制;坚持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形式和“一国两制”方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不搞西方的联邦制或邦联制,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分裂中国。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参加合作的各个政党之间不是平分秋色、轮流执政或者执政党与反对党、在野党的关系,而是友党合作共事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根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采用协商民主的原则、制度和方法,与各民主党派建立起完全不同于西方多党制政治模式的新型政党关系。在这种新型政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与各民主党派平等相待、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
在西方国家,多党制的特点是: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由一些熟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游戏规则、党务经验丰富的资产阶级政客为中坚组成,这些人实际上控制和操纵着政党组织;以组织选举和争夺权力为主要政治活动;组织体系比较松散,在选举活动之外很少有全党统一的政治活动。西方多党制在各国的名称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实质都是资产阶级通过其政党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统治。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不搞西方的议会党团、轮流执政和政党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是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界限的重要标志。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和支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运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之中。
坚持三者有机统一,要求我们不仅努力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而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的创新与发展,但决不能因此搞西方的三权分立、政治掣肘和司法独立。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试图用表面上普遍公正的法治和民主程序弥合其社会的内在矛盾,但资本主义制度正是这种内在矛盾产生的根源,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其政党与人民、民主法治与人民的矛盾就不会消除。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就必须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本质与其实现形式、运作机制区分开来。
坚持立足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发展道路和模式,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一个国家是否民主,不能只看有没有全国性竞选,是否实行三权分立、议会制和多党制——这些都是西方民主的所谓“标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我们认为,评判一个国家民主的基本标准是:民主应当符合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利于解决本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应当有利于本国人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真正当家作主;应当有利于本国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生活,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应当有利于国家政治体制高效运行,使公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制约、腐败降到最低程度;应当有利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法治秩序建立;应当有利于本国民族团结和睦、国家强盛统一。
对于器物和技术,可以引进模仿甚至全部照搬,但民主是与特定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密切联系的上层建筑,不能全部照搬。在一国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民主制度,搬到另一国的土地上可能就不适宜。在现实生活中,民主是由具体历史主体根据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具体探索的产物,其现实形态永远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特色的。实现充分的民主是人类长期追求的崇高目标,但实现民主的道路、过程、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的。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只有适合本国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才是有效的、富有生机的。照搬照抄别国的民主模式,从来不能成功。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在被迫接受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模式后,不仅没有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反而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乱,造成社会秩序紊乱、经济危机不断,有的国家甚至发生了无休止的内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西方民主模式在近代中国屡试屡败、不能拯救中国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同时学习借鉴世界民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经过长期的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
(执笔:李 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之三
结合新的实践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论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然而,对于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还有一些人存在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结合新的实践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正确认识判断所有制优劣的标准。判断一种所有制优劣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不少人甚至陷入了用所有制判断所有制的错误逻辑中。于是,就有人得出了公比私好的结论,主张搞单一公有制;也有人得出了私比公好的结论,主张搞私有化。实际上,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还是落后,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奴隶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奴隶社会私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被封建社会的私有制所代替,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其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最终又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还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所代替。因此,判断一种所有制优劣的标准就是生产力,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就是好的,不适应特别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就是不好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一是总体水平比较低;二是具有层次性,既有现代化、高科技生产方式,也有传统手工半手工劳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要求有不同的所有制关系与其相适应,从而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种代替是历史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人为过程。
进一步厘清公有制为主体与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搞单一公有制,而是指在全社会的总资产中公有资产要占优势。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果不顾生产力水平一味强调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所有制上搞“一大二公”,结果带来许多问题,其教训应该记取。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都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应形而上学地在各种所有制之间划分出固定的数量界限。随着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同所有制之间将呈现不断融合的趋势,混合所有的态势将更为突出。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并不意味着要搞私有化。所谓私有化,就是将国有以及其他公有资产全部化为个人资产。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生产力的倒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降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全盘私有化之后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其教训也应该记取。我国在过去一个时期的改革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这主要是改革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不是改革方向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既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能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对立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应作为也必须作为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是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并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有的还会融合、合作,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了极大发展,没有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削弱公有制经济。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降低了,但总量越来越大、优质资产越来越多,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同时,也没有因为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强大而削弱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会越来越明显,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个体、私营以及外资经济容纳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分流的数千万劳动力,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二,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活动。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继续改革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是改革的产物,同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进一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要继续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分配机制,继续推进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公有制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所有、国家经营,或者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而是可以实行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社会经营,其前提条件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30多年来,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旺盛活力。但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特点深化改革。比如,引导条件成熟的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逐步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等。可见,随着企业不断壮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海内外市场不断拓展,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问题,需要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打破行政垄断的关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保持行政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大小是其自身经营的结果。市场竞争必然带来优胜劣汰,有的企业会越做越大,直至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拥有控制地位,形成垄断;有的企业则被淘汰,同时新的企业不断涌现。企业一旦拥有垄断地位,就会牟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阻碍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很多国家制定了反垄断的法律制度,以维护市场竞争,保持经济活力,增进社会利益。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通过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企业,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少数企业形成了行政垄断。当然,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或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生产经营环节,可以在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条件下由少数大企业垄断经营。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行业和业务既不关系国家安全,又不具有自然垄断性,但一些企业却依靠行政权力形成了垄断地位。这就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引进更多的投资者和竞争者,通过竞争促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有人担心打破垄断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竞争才有活力,竞争才有进步,竞争才能让消费者受益。愈是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愈是能够增强相关行业的活力,愈是能够促使相关企业发展壮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素质和控制力。而垄断的存在,从静态和表面看是少数甚至一个企业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有利于相关企业保持强大地位,但实际上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终也将导致相关企业失去生机和活力。
(执笔:赵振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
——论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思想建设方面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认真研究和回答这一重大课题,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深刻认识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此,我国文化的主体已经是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精神上还带有明显的旧社会的痕迹,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由于我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些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历史积淀,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而会长期存在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经济领域的权钱交易现象、政治领域的个人专权现象、人际关系上的“走后门”现象以及思想作风方面的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等。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侵蚀着我们党的健康肌体,败坏着社会风气和党风,是某些党员、干部腐败变质的重要思想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逐步铲除这些腐朽思想文化存在的条件和土壤,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引导他们自觉地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不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也不断增强。我国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对其他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持开放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国外资本主义的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伴随着各种积极有益的思想文化进入我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而西方敌对势力也千方百计输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他们的腐朽文化,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识别能力,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什么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这样,才能做到在与国外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腐蚀和侵袭。
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果不能自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能有效地构建起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就有腐化变质的危险,就有被西化和分化的危险。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的重大意义。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存在着根本区别。
社会基础根本不同。思想文化是社会精神形态的上层建筑,其本质是由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并为其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服务。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是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是它们存在、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阶级社会,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整个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所反映的就是阶级社会这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社会的本质,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群众的思想诉求,是为其剥削压迫制度进行辩护的意识形态,是与当今时代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这种思想文化尽管曾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在当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在我国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今天,继续宣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思想,就与时代精神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冲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几千年来的剥削压迫制度,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本质所在。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是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根本不同的思想文化,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和为他们服务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未来的崭新的文化。
价值取向根本不同。思想文化是为人的利益和需要服务的,不同人的不同利益和需要决定了思想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在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反映这个社会本质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位”本位,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主义、官僚作风等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取得了自己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们的实际地位是由物决定的。于是,人与物的关系完全颠倒了,物尤其是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以及这个一般等价物的资本形态,决定着人们的身份、地位、权力等。所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腐朽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物”本位,拜金主义、奢侈腐化等是其具体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消灭,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业归根到底也都是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正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这种根本要求,其价值取向是“人”本位,在当代中国的主要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历史作用根本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社会发展还是企图复辟倒退。思想文化的历史作用是由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相适应的,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因而是一种先进的和进步的文化。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是复辟倒退的文化,是企图在我国保留过时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开历史倒车,因而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阻碍和破坏的作用。二是为人民服务还是损人利己。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来自人民群众又为人民群众服务,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的,是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的,因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是个人利益至上和损人利己的,是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它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上,以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其主要表现是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三是健康有益还是消极颓废。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弘扬优良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气,并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的代表。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则是与社会上的假恶丑相联系的,是违背科学和消极腐朽的。它污染社会风气,腐蚀人的思想,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把人类文明成果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区别开来
在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的时候,要注意把人类文明成果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区分开来。这是因为,以往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中既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人类文明成果,又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同处一个世界,在彼此交往中进入我国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同样也是既有人类的文明成果,也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只有对这二者加以区别对待,才不至于在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时候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一起吸收,也不会在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时候将人类文明成果一起否定。
我们所说的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这些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利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真善美的思想文化,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思想的提出、优美艺术品的创作等。另一类是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的假恶丑的思想文化,它是与没落、谬误、邪恶、腐败等相联系的。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对人类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思想文化进行区分,继承和发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当然,这是一个根本的、总体的标准,具体区分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有的精神成果既包含有文明的内容,也包含有腐朽的内容;有的精神成果内容是腐朽的,但形式可能是精美的;有的精神成果从总体上应当否定,但却包含有合理的内核或因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以往人类文化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而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清理,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对人类文明成果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进行区分的时候,还需要着重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划清界限。
追求自身利益与极端个人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个人利益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在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的关系。如果损人利己,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这样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
重视物质财富与拜金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区别,也不在于对物质财富的重视。因为物质财富生产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物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二者的真正区别在于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以及在这二者中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思想,人是目的,物是手段,人是支配物的,物是为人服务的;而按照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是万能的,追求财富、追求金钱是目的,人是依赖物的,或者说是物支配人的。我们既要重视发展生产力、重视物质财富,但又必须摆正人与物的关系,不能把对物质财富的重视变为金钱万能、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
生活享受与享乐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区别,也不在于是否承认人们的生活享受,而在于它们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享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追求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并且千方百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这种需要。但合理的和正当的生活享受与享乐主义是不同的:首先,文明的生活享受是健康的生活享受,而享乐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活享受,它带来挥金如土、奢侈糜烂、铺张浪费。其次,文明的生活享受是有益于社会和人的身心健康的,而享乐主义毒化社会风气、消磨人的意志、摧残人的身体、腐蚀人的灵魂。再次,文明的生活享受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生活需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奋斗,它与艰苦奋斗精神是不矛盾的,而享乐主义把享乐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和最高价值,为了享乐不惜损人利己、违法犯罪,是没落的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的表现,属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范畴。
(执笔:闫志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