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012级新闻学 丁洁苒)2015年,94岁的何力行老人敬了一个军礼,飒爽英姿,恍如当年。这个军礼,一敬便是80年。
1938年,还是个十七岁少年的何力行,成为了黄埔军校17期三分校22总队步科学员。
1943年,在芜湖清水弋江地区与日军交战时,日军投下的手榴弹炸伤了何力行的腿部,伤疤一留便是七十二年。
1945年,日本在密苏里号上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同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012年,何力行收到一封来自宝岛台湾的信件,里面装着28名台湾老兵及家属的护照和身份信息。这些人将在四天后来到黄山市。信是曾经同期的黄埔同学的儿子孙大林寄过来的。
2015年,何力行慈祥地目送“安徽师范大学赴革命老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大学生们离开。分别前,他敬了一个军礼。
安徽师大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共组建4支校级重点团队分赴革命老区开展抗战故事采编、抗战老兵慰问帮扶以及抗战遗迹利用与保护现状调研等实践活动,着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接受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说:敬礼时要站直!
“绕错小道,走错村落,车子故障,改走山路”,采访队员曹青青打趣一行人实地寻访时的“囧途”,她这一路和同伴们握住了很多老兵苍老却有力度的手。
拿着笔杆子,挂着照相机,32摄氏度的黄山。地点不熟、交通不便、错过时间等各种状况接踵而至,一群大学生、两位年轻老师,踩着黄土地,穿过旧弄巷,经过无数山间隧道、古桥流水。

不到7天时间,赴革命老区“寻迹峥嵘岁月 勾勒中国脊梁”实践团队行走542公里,穿梭于黄山市三区四县,采访到13位抗战老兵,撰写新闻稿30余篇,拍摄视频近40小时,拍摄图片10000余张,微博话题#寻迹峥嵘岁月,勾勒中国脊梁# 阅读量达27.7万,这一组数据背后则是全体成员平均每天工作18小时的成果。
“每一位老兵都让我们无从下笔,这一生的故事,我们如何用短短的两千来字勾勒,酸甜苦辣,几经沉浮,有些东西你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实践队员陈累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抗战胜利已有70周年,老兵们也步入耄耋之年。何力行等几位老兵身子骨还较为硬朗,精神也格外矍铄。得知大学生专门来采访,更是欢喜。
但战火的记忆与岁月的无情使得颤颤巍巍走在历史长河之中的老兵们如同一支快要燃尽的蜡烛。
四天前,刚刚寻访过的老兵郑式蕴,他激动却又颤抖着聊天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四天之后,队员们再见他时却躺在病床上吸氧。羸弱的身体已经让老人无法再与队员沟通。
郑爷爷的老伴儿哭了,成员们也哭了。
而这一路上,实践队员看到的更多是像郑式蕴这样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的的老兵,有的老兵生活拮据,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我们都在高喊纪念抗战胜利70年,可饱经炮火的老兵们依然被遗忘在角落里。”摄影队员杭星指着刚拍摄的照片说道。
这张照片的主角是一个老兵。临走前成员们想让他敬个礼,老人从房里拿出一顶帽子戴在头上,腰板挺得笔直。
这位老兵说,敬礼时要站直。
他说:不去经历则没有震撼!
在宣城,有一个“张妈妈”。她的一双膝盖被火炼烧的焦黑,她的子女在她革命精神的感召下也纷纷投身革命。
“像张妈妈这样拥军的楷模,在泾县还有很多很多,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当下,我们不能忘记曾经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人民。”赴宣城“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艺术创作团队的郭冉在日志中写道。
七十年前,画家张光宇先生,以笔为枪,投入反抗法西斯的战斗,以数十幅漫画记下苦难与光荣并存的时代。
七十年后,郭冉所在的实践团队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创作了30余副油画、一系列的图片展和海报展以及2部微视频。这些作品朴实地勾勒出中国脊梁的挺拔。
同一时间,赴安徽省抗战遗址保护和利用调研团队的队员们兵分四路深入到安徽的东部、南部、中部以及北部地区深入挖掘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信息。

70年前,罗炳辉师长在训练场上对部下铿锵有力地要求道:“有志气,有勇气,更要有骨气,敢于为实现真理挑重担”。
70年后,当年罗师长挥斥方遒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迎来了一群年轻大学生。
战机、坦克、火炮等武器装备意气风发地坚守在这里,文工队旧址、刘少奇故居、锄奸科旧址和地道都还完好存在。
遗址中的真武庙正在修缮,当地政府越来越重视抗大八分校的保护和利用。然而,也有一些遗迹年久失修,大门紧闭,无法真实地还原历史。
皖南分队的调研队员在繁昌县中分村的乡间小路上偶遇了新四军三支队旧址史料陈列馆的创建者兼志愿讲解员徐孝旺。“可以说,我在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去搜集、整理、守护、讲解这些遗址和史料,只要还能说清楚话,我就会将中分村的革命故事、红色文化不停的讲下去。”徐孝旺说,“只要守着陈列馆,我就觉得安心。”
一位调研队员在朋友圈中更新了一条状态:不去经历,不知震撼!
他说:我想成为嘎子那样的人!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志愿者刘成俊的领读下,全体学生高声朗诵《少年中国说》。
赴阜阳市“爱的教育”支教团队正在育蕾小学举办弘扬爱国主义主题活动。
“有谁知道这些星星代表什么吗?”
“共产党!”三年级的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响亮的回答。
“那其他小星星呢?”志愿者周洁指着黑板上的国旗再次发问。
孩子们都沉默了。看着小朋友迷茫的眼神,周洁详细介绍了五星红旗的由来和释义,并结合长征故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党人的艰辛与伟大。

“爱国主义”主题支教是一座桥梁,承载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心。
为加深小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实践队员又举办了“勿忘历史,展望未来”的观影活动,《小兵张嘎》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六年级的李双仰着脸大声说道:嘎子好厉害,我也想成为嘎子那样的人!
用双耳倾听,这是一段寻访传奇老兵的特殊礼赞;用双脚丈量,这是一次重返抗战遗址的实地调研;用双手描绘,这是一幅勾勒中国脊梁的遒劲画卷;用双眼遥望,这是一艘永不停航的爱国之船。
李双坚定自己要成为爱国小英雄嘎子一样的人,掷地有声;何力行敬了一个军礼,英姿飒爽。
寻访抗战老兵,调研抗战遗迹,讲述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师大青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