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团学要闻 正文

【青春三下乡】我校学子暑期实践调研忙

作者:张海兵 预审:黄彦锴 时间:2015-08-05点击数:

  

青通社讯(文/校团委 张海兵)“我们团队从79日就着手筹备了,本次调研宣讲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不同,实践基地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联系对接的;调研内容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旨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赴芜湖市优化农村思政工作调研宣讲团队队长冯裕国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团队情况。

今年暑期,我校发动2000余名青年大学生,依托专业特点组建基础教育、文化艺术、理论宣讲、创新创业、环保科普、抗战纪念等主题调研团队200余支,其中校级重点调研类实践团队20支,实践队员带着成长的梦想,深入企业车间、街道社区、乡村大寨、抗战遗址,凭坚韧和执著、智慧和担当植根沃土开展调查研究,助力社会发展,绘就美丽青春。

“接地气是关键”

“别问我,我不懂”,“我没文化,不识字”。头顶烈日走村串户的调研队员刚表明调研来意就吃了“闭门羹”。原来,问卷的设计太书面化,不够接地气,赴六安市传承国学经典聚焦启蒙教育调研实践团队的队长纪明月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来来来,大家集思广益,把问卷上的问题换成村民朋友听得懂、听得进的大白话,换汤不换药,在这里调研,文绉绉的可不行。”大家拿着重新设计的问卷从拉家常开始,谈论子女启蒙教育,倾听家长育儿“真经”,相聊甚欢,收获颇多,“方式一变,效果立现,看来,接地气是关键”一名调研队员略有所思的说道。

几乎每支调研团队开展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时多多少少都会“碰鼻子”,但可贵可爱之处是学生们很聪明,懂得反思,懂得变化,善于举一反三,追求调研信息的最大量和有效性。赴芜湖市中小企业创业现状调研实践团队的队长张海云向记者介绍时说道:“调研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发放问卷,问卷本身有价值,但我们还应该在与调研对象的交流中获取更多更生动的信息,这些中小企业主身上的经历和故事十分精彩,也是一本励志的‘活页书’。”

“倾听历史回声”

“我对近现代史特别感兴趣。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和小伙伴们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组建了赴安徽省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调研团队,我想书本的知识与眼前的事实肯定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塑造着历史之美。实地考察抗战遗址,倾听历史回声,立体化的感受并理性化的思考那段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这是新时期青年人的新担当。”2013级历史学专业的赵发坦露心迹。

“我们兵分皖东、皖中、皖南、皖北4支调研队,跑遍了省内16地市的抗战遗址遗迹。我们正致力于数据分析与资料完善工作,努力形成一篇《关于安徽省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的调研报告》,概括遗址现状,陈述客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我们期待着这样一份调研报告能够被相关组织机构采纳,这也是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建言献策,参与社会民主治理的重要方式。” 

“多一点力量,多一线希望”

“我们团队关注的是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这次对宣笔调研,使得我们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大开眼界,对十几道流程,七十多个操作工序,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的宣笔制作技艺叹为观止。但,回到现实,又对自身的无力感感到苦恼,通过采访文房四宝专营店、宣笔厂负责人以及一线工人,我们了解到宣笔虽然已列入非遗名录,但市场前景并不喜人,宣笔不受消费者待见。”队长徐素田道出了心中的纠结。

赴古徽州地区传统职业教育传承与地方社会调研团队的队员们在走访时也遇到了同样的烦恼,历史的厚度需要青春的温度去开启、去感知、去沉淀,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践队员惆怅于自身力量的微小。

“观望近乎坐以待毙,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主动关注,积极发声,让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境尴尬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立起来,被更多人所知、所爱。多一份关注,多一点力量,多一线希望。”徐素田满怀期待地说道。

除了这些年轻的身影外,师大青年还奔赴在大江南北实地考察调研,追逐青春梦想,助力地方发展。“法治安徽建设”调研团队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了解机关运转,获取调研信息,助力法治安徽、美好安徽建设;赴芜湖市服务基层远教调研团队为社区村委会开展万村千网维护工作;安徽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十年金奖获得者回访调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联系受访嘉宾,挖掘成长成才成功故事;赴安徽省16地市“关注青年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主题调研团队则牵手创业达人,分享创客经历;赴安徽省赴淮南市现代食品企业调研团队、中华老字号食品企业调研团队深入企业一线,现场观摩、体验,直面食品加工及老字号食品传承、保护与创新。

这个夏天,如火的七月激扬似火的青春,师大青年深入调研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社会发展,诠释青春担当,在实际行动中载梦远航弘扬师大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