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公告栏 正文

关于组建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程团队的通知

编辑:郑合庆 时间:2025-05-19点击数:

各学院、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实施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加大“大思政课”建设力度,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我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内涵,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学校决定开展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将实践课程团队组建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主要考虑

探索推动实践育人课程化建设,各课程团队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和专业实践目标,努力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协同、政治引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相贯通的实践育人模式,提升“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内涵。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产生活一线,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一)强化政治引领以深化理论认知、厚植家国情怀为核心目标,通过场景化教学实现价值观内化,致力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具象认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一步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基层,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教学实践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大学生护航行动计划,强化“护思想、护学习、护生活、护情感、护身心”育人目标。

(二)聚焦专业融合。实践内容紧扣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思政目标,将社会实践环节嵌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实践-理论”闭环,强化指导力量。团队实践内容应与思想素养提升、专业素质培育、职业技能锻炼密切相关,鼓励学生结合教师教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活动,结合“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导向性学科竞赛。以“行走”为载体,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需求,促使青年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国情民情的认知。

(三)开展模式探索。课程化组建实践团队,每个课程团队有明确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实践目标,有预期成果。课程团队实践过程中,以动态“走”贯穿实践全过程, 融入“看(认知)”“讲(认识)”“思(认可)”“做(认同)”等环节,推动课程团队形成一个“行走的思政课”课程案例、一篇“行走的思政课”课程讲稿、一批“行走的思政课”学生思考心得等实践成果,建设一个“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探索“走-看-讲-思-做”一体化“行走的思政课”建设。

1.走:走出校园,走向基层生产生活一线,围绕“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标,系统设计实践课程的路线和主题,拓展实践的范围、载体和内容。

2.看:组织学生看基层生产、看百姓生活、看红色印记、看发展成就等。重点突出新与旧、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际等横纵和时空对比,增强课程实施的可信度、可感性。

3.讲:围绕新思想、新成就、新发展、新变化,结合走与看、思与做,系统设计实践课程讲授主体、讲授内容、讲授方式,明确“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探索运短视频等数字媒体等平台,线上、线下开展微党课、微宣讲、微座谈、微分享。

4.思:围绕引导和启发学生思想转化、认知转向、情感转变等维度进行设计,鼓励青年学生撰写实践札记(日记),推动形成调研报告、论文、典型案例等成果。

5.做:引导师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结合所学专业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关注实践全过程中师生思想和行动变化,进一步提升“行走的思政课”实施效能。

二、参与人员

全日制在校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

1.2023级本科生全员参与,且均需参加团队实践活动;

2.纳入“小学期”学习的本科生,须完成学院针对“小学期”设计的实践活动,视为参加团队实践;

3.2024级“优师计划”师范生全员参加组队实践,开展乡村教育调研、学习优秀榜样、志愿支教服务等教育调研与实践;

4.其他2024级师范专业本科生参加团队实践活动人数比例一般不少于25%,进一步彰显师范特色,传承支教品牌。

三、重点选题

主要围绕“行走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涵盖的10类课程,组建有益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践课程团队

1.红色研学课。聚焦红色文化资源,围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互动,组织学生前往各地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参访学习,寻访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感悟红色文化。

2.理论宣讲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设计开展有内涵、接地气、聚人气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面对面、小范围、互动式宣讲,讲透创新理论、讲好发展成就、讲清形势任务、讲明发展前景。

3.社会观察课。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选取小切口深挖精耕,结合实践内容就近就便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

4.文化传承课。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开展和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研学等实践活动,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5.志愿服务课。组织“向阳花”青年志愿者活动,走进基层开展敬老爱幼、扶弱助残、法律援助、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组织大学生到基础教育薄弱地区开展爱心支教。

6.乡村振兴课。结合中央及安徽省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持续开展“百村千人进万家”实践项目,重点对接与学校开展战略合作的芜湖市、宣城市,学校定点帮扶地宿松县、芜湖市繁昌区,依托专业开展生态规划、乡风文明、电商创业、污染防治、科技支农、文化下乡、岗位兼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7.民族团结课。组织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地区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主题实践,组织民族地区学生到其他地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劳动、政策宣讲、走访调研、结对交流等,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环境保护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依托相关专业及环保类学生社团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到农村基层、县域城镇和城市社区,围绕环境污染、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调查、自然灾害预防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调查研究。

9.创新创业课。推进“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备赛工作,通过实践调研、暑期集训等形式,优化项目内容,实践模拟演练,提升作品水平。积极参加“挑战杯”等专业赛事,促进实践成果转化。

10.职场体验课。开展企业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及专业实习实训。通过座谈访谈、企业走访、模拟招聘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四、组队要求

育人目标鲜明。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实践课程育人目标,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学校特色、专业实际和当地需求,明确预期目标、育人主体、主要内容和开展环节。按照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团队实践方案,系统设计“走-看-讲-思-做”的实践内容,突出体验性课程形式、主题性课程内容、发展性课程成果。

(二)成员结构合理。团队须公开招募成员,一般应以生源地相对集中的形式,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跨学历组队实践。团队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队员组成结构科学(综合考虑性别、专业、学历、生源地等因素),常规实践团队人数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

(三)实践保障到位。要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和社会资源渠道,采取实践地扶持、社会化运作、科研项目资助、学生自助等方式募集活动资金,保障师生实践安全和基本生活。学校将为各学院提供一定启动经费,并在立项的校级重点团队中按照不同课程类别遴选部分团队予以专项经费支持。各学院要为全体实践学生购买保险、做好有关培训。

(四)方案切实可行。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包括安全预案,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院需为每支团队配备至少1名指导教师。其中校级重点团队配备1-2名专业教师、1辅导员(或党群学团干部等我校思政工作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全程跟队指导。此外,学校将统筹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团队可依据生源地就近就便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独立开展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集中整合,进行总结。活动日程安排紧凑,原则上集中在7月上中旬开展,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校级重点团队一般不少于10天)。

此外,有“小学期”和“优师计划”的学院,要结合“小学期”、“优师计划”专题,系统设计实践课程方案,组织相关专业师范生按要求参加。

五、时间步骤

(一)团队组建阶段612日前

1.网上申报项目。5月26日(周一)前,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班级团支部有关负责人在Istar信息系统发布“社会实践”课程,名称统一使用“XX(学院简称)赴XX(地点)XX(主题)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

2.学院网上审核。5月28日(周三)前,学院根据团队立项申请,在移动端或PC端对申报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审查,审核批准的团队即可在网上招募队员。

3.学生网上报名。6月6日(周五)前,各学院学生可通过今日校园手机端进入Istar信息系统,通过搜索栏搜索自己队伍的活动,选择报名。(网上招募流程参见附件1)

4.学院组织答辩。6月11日(周三)前,学院组织通过网络审核的社会实践团队进行答辩,由申报团队负责人围绕所属团队基本概况、实践准备、活动组织、经费预算等方面内容以PPT课件形式进行为时4分钟的汇报和2分钟的答辩。学院根据团队负责人答辩情况确定立项团队,并遴选推荐上报本科生校级重点团队。(答辩操作流程参见附件2)

研究生团队组建工作参照以上步骤和要求,实行线下组建,其中团队中研究生人数占比不低于50%。“小学期”实践团队由相关学院统筹安排,不需通过社会实践系统进行操作。学院可统筹本科生和研究生跨学历组队。

各学院可推荐上报校级重点本科生团队5-8支(其中专业素养培育类团队不少于2支)、研究生团队1-2支。并分别明确推荐顺序,逾期不报视为放弃。此外,有“小学期”任务和“优师计划”的学院可以专题申报1支“小学期”学科实践团队、1支2024级“优师计划”专项团队,不占名额限制。已经确定立项团中央、省级专项的实践团队可单独上报,视作校级重点团队,不占名额限制。

学院统一填写《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校级重点课程团队(含研究生)申报情况一览表》(见附件3)、《学院社会实践课程团队组队情况统计一览表》(见附件7),上报校级重点课程团队填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课程团队项目申报书》(附件4),有“小学期”任务的学院填写《“小学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附件5),附件3、6纸质版加盖学院党委公章,其余附件材料只要电子版,所有材料以学院为单位于6月12日(周四)前上报至校团委。

(二)学校评审阶段620日前)

学校社会实践领导组对各学院申报的团队进行评审,审核确认校级重点团队。

(三)校院两级培训阶段6月中下旬

学校、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团队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对象为团队队长、安全员、宣传员、指导教师等。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调研方法、安全保障、总结评估等方面。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实践课程团队组建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性工作,是我校打造人才培养第三课堂的关键环节。今年也是我校推动“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年。各学院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安全保障,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安全平稳、有序有效开展。

(二)精心组织。各学院要广泛动员,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做好团队组建和院内推选工作。实践课程团队组建要与基地建设有机结合,注重发挥现有基地作用,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根据重点团队项目开拓新基地。

(三)加强指导。各学院安排热心学生教育、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团队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学生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成长实际选题组队、撰写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联系人:郑合庆

联系电话:5910205

电子邮箱:ahsdtwxsstb@163.com

办公地点:花津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227室

附件:

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程团队网上招募操作流程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课程团队立项答辩流程

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课程团队申报情况一览表

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课程团队项目申报书

5.学院“小学期”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模板)

6.学院社会实践组队情况统计一览表

校实践育人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2025年5月19日

  • 附件【附件1-6.zip】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