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时间:2022-08-01 浏览量: 作者:王申振

各学院、各有关单位:

为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努力提升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备战全省第十届和全国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研究,决定举办校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参赛对象

202361日以前在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三、竞赛组织

学校成立由分管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学生处、科研处、研究生院、校团委、校科协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具体指导竞赛活动。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同时将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竞赛作品进行评选审定。

四、参赛作品类别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此外还设置红色专项、“黑科技”专项赛道。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仅限本科生。作品类别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作品。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也可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等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

(三)科技发明制作类。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四)红色专项。通过社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支持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支持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感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或视频图片等实践成果。

(五)黑科技专项赛。围绕“卡脖子”问题、前沿领域、高精尖行业,或者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让人感觉出人意料、震撼震惊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物或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

五、参赛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即20236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2.硕博连读生(直博生)若在决赛当年即202361日以前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可以按硕士生学历申报作品,或前两年可以按硕士学历申报作品。

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4.比赛形式:

1)提交论文或作品实物,填写《申报书》;

2)以PPT形式阐述论文或作品;

3)评委咨询,选手现场答辩。

六、申报要求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七、指导教师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八、赛程安排

(一)参赛准备(20226-202210月)

各学院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专业负责人、专家教授等相关人员围绕选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动员、指导有实力或有潜力的同学认真选题,积极参赛。各参赛选手应充分利用暑假制作(撰写)作品,做好参赛准备。

(二)学院预赛(2022116日前)

根据赛事组委会要求,各学院需举行院内预赛或选拔,组织有关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指导完善后的作品及《申报书》(附件1)于2022116日(周日)下午17点之前报校团委(电子版)。每个学院一般推荐不超过10件作品参赛,研究生院可另推报不超过10件作品参赛,并提交按作品质量高低排序的参赛作品清单(附件2)和学院作品评审推荐组织情况(附件3)。联系人:王申振,5910200;邮箱:ahsdtwsztzb@163.com

此外,各单位可在申报常规赛道的基础上,另报或兼报不超过5件作品参加红色专项、“黑科技”专项赛道。

(三)学校复赛和决赛(202211月)

学校竞赛办公室邀请有关专家对各学院上报的作品进行复审,遴选其中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作品参加学校决赛。参加学校决赛作品的名单于决赛前一周通过校团委网站及时通知各学院和参赛者。决赛采用PPT汇报,抽签确定汇报顺序。

决赛中,选手以PPT形式汇报作品,现场展示作品或论文,接受专家咨询答辩,选手现场解答。学校评审委员会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为基本评判标准进行评审。

(四)作品完善(202212-20234月)

学校组委会办公室组织相关学院领导、专家对决赛获奖作品进行指导完善,推荐参加全省竞赛的作品。

九、奖项设置

竞赛设特、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并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参加第十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在省及国家竞赛中获奖的作品的主要作者及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十、活动认证

各单位要按规定组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认证,认证纳入B模块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具体分值见附表。

学分认证标准

级别

参与

三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特等奖

班级

0.3

0.5

院级

0.5

0.6

1.0

1.5

校级

1.0

1.1

1.4

1.7

2.0

省级

2.0

2.1

2.4

2.7

3.0

国家级

3.0

3.1

3.4

3.7

4.0

十一、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精心组织。各学院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激发同学的创造精神和参与热情,精心组织作品撰写(制作)和选拔工作。特别是要为参赛学生做好服务,多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专业指导教师、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要调动专业负责人、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竞赛的指导,重点从选题等源头性环节重点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和层次,使“挑战杯”成为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有效载体(往届全国比赛获奖作品题目一览详见附件45)。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原则上各学院参赛学生数不少于学生数的10%,参赛项目数应不低于学院学生数的1%,指导教师人数占在职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不少于6%

(三)健全机制。各学院要注重将“挑战杯”竞赛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相关单位、各学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广大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动员更多的专业老师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为建设高水平校园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附件:

1.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2.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清单

3.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级组织情况一览表

4.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授奖名单

5.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授奖名单(港澳地区)

6.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7.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校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领导组(代)

           2022723

 

  • 附件【附件1-7.zip】已下载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花津南路 电话(传真):0553-5910200

电子邮箱:ahsdtw@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9 安徽师范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