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实践育人 正文

来自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汇报

作者:张海兵 预审:黄彦锴 时间:2014-09-26点击数:

  

    积极组织。为引导我院广大研究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5月中下旬,学院组织广大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团队、制定活动方案。6月中旬,学校确定我院的“安徽省家风、家训调查与研究”实践团队为校研究生校级重点团队,“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背景下安徽省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为研究生校级一般团队。学院还同时分别组织2个研究生的院级团队。

    精心谋划。612晚,“家风、家训”调查与研究团队在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召开工作论证会。校党委李琳琦副书记,王世华、裘士京教授,院党委王如意书记、徐彬院长、刘道胜副院长、两位青年教师和10名中国古代史的硕士研究生参会。最后讨论和细化团队的活动方案,确定“家风家训调研”的区域范围、时间安排、调研方式、文献收集与整理、经费筹措等问题,特别是确定调研成果最后将以“语录加故事”的形式形成10万字左右的专著,由王世华教授执笔编著。

 

    深入调研。论证会后,同学们即在王世华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相关的资料整理工作。628,该团队和学院其他的团队一起分别参加了学校和学院的2014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启动和授旗仪式。718日下午,学院组织赴徽州调研的全体同学召开出发前的动员会。王书记等院领导到会对同学们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719,团队成员在院团委副书记王建辉的带领下赴“徽州”的绩溪、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等地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采用四种方法:一是在绩溪的宅坦、休宁的万安等地发放主题调查问卷300多份,开展问卷调查;二是对当地的长者、干部和村民等进行调查采访;三是对各种文化古迹和历史遗迹进行调研与拍照;四是对古代徽州徽商的家风传承及其演变过程进行考证、对比和分析。调研期间,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商永嘉,院领导王如意、谢超峰、刘道胜赴休宁专程看望和慰问同学们,并和休宁县副县长马学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冬发、方志办主任汪顺生、文广新局副局长黄永强一起参加学生的调研汇报会。 

 

 

    体会深刻。本次“家风家训”调研团队的同学经过前期资料收集、徽州实地考察和调研及后期资料整理分析等工作,深受启发和教育,一是加强了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文化的深刻理解。二是体会到团结勤奋的重要性,同学们在绩溪宅坦村调研时的一句古楹联:“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充分展示了古代徽州人对于后代为家之道和做人之道的精神理念及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三是歙县棠越晚清时留下的七座牌坊群,古朴厚重,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可以引申为“爱国、孝顺、气节、诚信”,显示出古今社会对于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契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四是学院的其他几支团队也进一步接触和深入社会,对当今中国教育、社会领域的综合改革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成果丰硕。王世华教授在资料收集和同学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功底,考虑到故事性、思想上和可读性的统一,集中三个月的时间,于9月上旬完成近11万字《徽商家风》的编写工作,从孝亲、教子、友爱、修身、睦邻等十二个方面,全面反映徽商家风家训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918,校关工委主任李立功同志在王如意书记的陪同下,带着书稿专程赴省教育厅,向教育关工委的领导汇报相关的工作开展情况。该书将作为1020由我省教育厅承办、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教育关工委会议的重要交流材料推荐给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同志们。919晚,学院的研究生各团队在院里组织的总结汇报会上进行了汇报交流,并将调研报告和相关材料于近日上报校团委。历史与社会学院2014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