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乐淳,今年二十岁,是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18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今年暑假,我有幸得到了在村里实习锻炼的一个机会——暂时代理负责村级扶贫专干的部分工作。在这看似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在基层开拓了眼界,扩充了思想,也对当前乡村民情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并掌握了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工作的基本脉络,这份工作让我得以朔本清源,躬行实践,感悟到书本外的美丽乡村。

我实习所在的村是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丁香镇梓桐村,梓桐村是丁香镇重点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空白,共有人口285户1070余人,其中贫困户83户,276人,自2014年评定首批贫困户以来,村委会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号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专题会议的主要精神,立足于社会主义在乡村工作中的伟大实践,担负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时代责任。
在我刚刚接手这份工作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陌生,从翻阅历年的扶贫文件资料到熟悉了解各项扶贫政策,从与同事们的素未谋面到互帮互助,并在之后的工作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内涵,我竭尽所能地减少适应时间,本着一颗虚心求教、不卑不亢的心,我一步一步地梳理并掌控了这份工作,虽然整个过程中插曲不断、困惑重重,我和我的工作终究走上了一条正轨。
在认真查阅和整理各类扶贫文件资料的过程中,我首先领略的是各类政策之多、帮扶措施之全、工作规范之细,资料数量虽不至于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去形容,但委实算得上是数不胜数,我也从中看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改革决心和奋斗热情,各级主政官员和主体职能机构,都在卯足干劲,尽心竭力,从政策的制定到贯彻落实,从国务院到村组织,每一环都至关重要。
就我所认识到的扶贫政策来说,首先从宏观上来看,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是整体架构,“两不愁,三保障”是硬性指标,再细分到部门和行业,又有许许多多的小类,譬如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当然还有一些涉及多方面的独立政策如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
这就考验到基层组织政策执行力和各部门联合施政的能力了,同时政策制定层面、政策实施过程和政策效果监测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一些纰漏和问题。
比较通俗的来看,就比如我们村的光伏电站项目,它的受益人并不是全体贫困户,参与项目有标准和要求,我们既要保证受益贫困户们的利益最大化,又要做好其余贫困户的沟通协调工作,这一问题在很多政策的落实过程中都存在,我们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要做到的是保证每个贫困户都能享受到合适和应得的政策帮扶,盲目的追求指标和数据极不可取,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才是基层工作者应有的作风。
其他常规的问题如数据录入错误、信息更新不及时、材料准备不完备、政策理解不细致等都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但在工作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大家伙都能将这些问题及时的反映、协商和解决,既保障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稳步开展,又培养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

在这一个月的实习工作中,令我感触最深和收获最大的工作环节不外乎是走访我所联系的八户已经脱贫的贫困户以及顺利参与并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
这八户中,有六户位于高山之上的梓桐村禾茂村民组,还有两户位于530国道旁,属于梓桐村王桥村民组。在走访这几户人家之前,我首先翻阅了他们各自的档案资料,仔细查看了他们的扶贫手册,对每一户的家庭情况和政策受益情况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并对上户走访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做了提前的准备。
第一次上户的主要目的是为七月下旬的脱贫攻坚普查工作进行摸底排查,在上级政府和扶贫开发单位的指导和分派下,我们村和镇里其余9个村根据已经掌握的贫困户信息并对照普查户表对所有的贫困户进行了专题走访,就本次普查的各项指标填报与贫困户展开了沟通,户表虽然只有短短26个问题,但我从中看到的却是党和国家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迫切希冀与广大基层工作者数载艰辛汗水所造就的不凡功绩,这一份户表承载的是对所有贫困人口未来美好生活的保障,也是我国向世界庄严宣告消除贫困、全面小康的定心丸,为此,我们基层必须要确保普查数据完全准确,老百姓对工作完全支持。
在村委会主任的带领下,我首先走访了位于高山上的六户贫困户,和他们仔细地说明了普查工作的标准和重要性,并逐一对26个问题进行了提问,继而根据他们回答的结果再比对我之前从档案和扶贫手册所做的记录,在贫困户户主的知悉确认下,对户表填写情况进行正确和适当的增减。
对于那些本年度第三批产业需要验收的贫困户,我会和他们一起去他们名下的茶园、板栗园、杉木林和养殖地进行拍照验收,之后进行扶贫手册、收入监测表更新。
从他们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几年扶贫工作的满意,以及自身生活状况的巨大改善而产生的由衷的幸福感。尽管生活于大山之中,世代贫困,但在21世纪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在引领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我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确保没有一个人掉队。
通过发动社会力量,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开展小额信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在政府的政策帮扶下,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贫困户子女教育的问题,让农村贫困家庭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壮有所业。
第二次走访贫困户,我是以帮扶联系人的身份陪同普查工作组作为普查工作的辅助人员,在本次普查之前,我还负责了部分普查筹备工作,包括所有贫困户享受政策清单的总结梳理,普查路线表的制定、一些辅助证明材料的整理等,仅仅只是一次扶贫普查,各种材料就已经多如牛毛。
而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其直接对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负责,可想而知,基层的工作可谓是纷繁复杂。
得益于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我联系的贫困户均圆满的配合了普查工作,而整个村的整体工作也进展迅速、数据录入精确,偶然出现的访问方式更改和指标变动说明等问题在大家伙和普查员的协调下均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这让我有了久违的欣慰之感。
人们总说,年轻人应该去大城市打拼,大城市光鲜亮丽,机遇繁多,这不啻是21世纪中国的潮流和趋势。
但我在经历了这一个月的乡村扶贫时光之后,结合上个世纪毛主席所说的——知识青年应该到农村去,我愈发觉着我们青年人应该去祖国广大的乡村历练和见识,到田间地头去体会社会发展,农业人口是中国人口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农民和工人永远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基座。
我们青年人不仅仅应该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应该用实践检验真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