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7月18日报道(沈奇 记者 程榕娟)
“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犹在耳畔,深深感染着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群学生。他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立志“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穿越四百多千米,到安庆市罗山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并于2015年在那里建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今年,是该团队到罗山小学支教的第三年,他们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一个以爱为名的青春故事。
上门招生,饱含真情风雨无阻
7月2日上午,志愿者们冒着倾盆大雨,穿过泥泞的田埂,开始上门招收附近的学生。
“老师,您们今年真的又来了啊,真够义气”。家住罗山小学旁边的舒成浩是“老面孔”了,每年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支教活动。报完名后,小家伙还不忘跟在招生队伍后面,陪着大家一起去招生。
一上午的走家串户,共招收了33名学生,志愿者们汗流浃背,裤脚上到处是污泥,鞋子里浸满了雨水,可一看到报名表上写满着学生们的名字,一想起家长们的淳朴热情,他们打心底里感到开心和幸福,全然忘却了疲惫和倦意。
“希望在接下来的半个月,能够陪伴他们度过一段充实而快乐的美好时光,不辜负家长和学生们的信任”。这一天,志愿者迟港慧就在忙碌和期待中,许下了自己21岁的生日愿望。
开班典礼,其乐融融满怀期待
伴随着嘹亮的国歌声,团队举行了庄重的开班典礼。罗山小学校长舒植银在致辞中对志愿者们的远道而来表示欢迎,同时对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予以肯定。志愿者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感谢,并表示将不遗余力,精心策划,深入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开班典礼在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
随后是师生见面会,志愿者和学生们一一上台进行自我介绍,并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学生们一开始还很害羞,但不久就在志愿者的鼓励和引导下,打开了心扉,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这个团队真不错,一般人不愿意来大山的。孩子们在这里能学到许多知识,我们很满意。”陪学生一起来报到的家长笑着说。
古文启蒙,传承国学浸润心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清晨的罗山仿佛还未睡醒,但整齐而明亮的读书声早已在校园里回荡,这是学生们正在志愿者唐苗苗的“唐诗鉴赏”课上朗诵诗文。
“我长大了就想做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在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不打败敌人就不回来。”一位学生在学完这首诗后这样说。
志愿者张兰所授的“《论语》品读”同样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她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让学生上台表演孔子与弟子对话的场面,让古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张兰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一个爱美丽、非常聪明的人。”这是张兰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
七彩课堂,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好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成为了团队的座右铭。队员们不仅每天安排定量的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还结合学生们的兴趣和梦想,组建了手工坊、书画创作室、舞蹈房、KTV等活动室,实行小班教学,引导学生们发掘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让支教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四年级学生舒帅鹏特别喜爱绘画,“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自己开一个绘画公司,而且赚的钱都给穷人们,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他在成长记录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这句话。
“安徽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很有爱心和责任心,每天都会护送学生安全到家。他们的辛勤付出,给罗山的孩子们带来一种多元的现代化气息,为乡村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舒植银这样评价道。
三年坚守不畏条件艰苦,一片真心只为传递温情。安徽师范大学“梦·青春”支教团用三年时间认真做好一件事,不仅把爱心传递到大山深处,也让自己的青春变得更加多彩。
大学生志愿者们上门招生
书法课上,学生们认真地学习拿笔、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