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通社讯(记者 曹寅飞 张付钰 王肃娅 高远)他待人亲和温暖,处事严谨细致,他致力将安徽师范大学青年通讯社打造成师大的“新华社”。新闻立社,他带领着校青年通讯社走在校媒前沿,他是校青年通讯社社长陈东明。
新闻,我想走在一线
关注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的他聊起新闻,有说不完的话。针对新闻热点,他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大众的视角背后,他的思路清晰独到,“在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审查机关应该允许不同样的声音存在,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而不是仅仅指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形式,应当用专业和权威的引导能力,做到在让公众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公众,并做出积极正面的回应。”
谈到媒体发展趋势时,他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个人理解为补充,将媒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分析的透彻详实。在他看来传统媒体不断衰落,但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将带领着传统纸媒朝着精英方向发展;新媒体形式虽蒸蒸日上,但信息的真实性和条理性并不清晰,需要传统纸媒的支撑辅助。字里行间都透着他对新闻的思考,这也蕴藏着他对青通社新媒体运营的理念。有新意的同时不失专业性。
原以为对于新闻专业知识如此了解的他会在毕业之后继续求学深究,不打算考研的想法让人有点出乎意料。他清楚自己并不适合做学术研究,毕业之后,他想南下去向往的报社跑一线。假期在报社的实习经历给他的新闻添了一抹色彩,坚定了他实践前线的梦想。
工作,我要做到最好
打造师大的“新华社”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现在的他不用熬夜赶稿子,不会因排版的错误挨骂,但他要为整个青通社的运营规划操劳。这次采访时间安排在了晚上9点,采访之前他刚刚结束了一个新媒体运营的讨论会议。每次工作之前,陈东明似乎都已经想好了要做什么?怎么做?目标明确,条理清晰。似乎的背后,是他把工作的事项从头到尾一项项的落实。
学生干部每一年因为工作的历练而有所改变。大一,他理智尝试,是2014新闻班班长也是青通社委员,班级事务繁多,青通社微信运营工作一度仅靠他一人扛,他曾茫然不知所措,嚎啕大哭;大二,他学会取舍,放弃班长的职务,全心投入了校青年通讯社网络运营,将师大团委的微信运营做的有声有色;大三,他坚定不移,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为打造一流校媒目标倾尽全力,开启了校青通社的全新时代。
生活,我正体会幸福
“愿你在两年师大学生干部的历练中,遇见一个更好的她(他)和他们。”这是梁燕书记对学生干部的寄语。陈东明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他遇见了一个优秀的她,互相支持共同进步,也遇到了一群美好的他们——青通社大家庭。他用团队的凝聚力,把青通社打造成青年之家。通过逐渐增强各部门之间的了解和联系,更多的人在青通社的工作里既磨练了专业技能又开阔了朋友圈。
他引用弗洛姆《爱的艺术》中的一句话“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来阐述他的感情观,他从书店淘来旧版繁体的《邹韬奋文集》,沉醉其中;他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细究其中一篇《旁若无人》,感叹语言的细致精准;电影《死亡诗社》结尾处“Oh Captain, my Captain”让他感受到了教师神圣的引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同学周运这样评价他,“陈东明做什么,什么都能成。”他一路走来收获不尽的成功,也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做什么都能成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目标明确,努力肯干,成功一直在终点处等待。陈东明的室友何修豪用分数量化了他的评价,工作上给他打99分,因为多一分怕他骄傲;学习上打88分,因为同志仍需努力还有进步空间;生活上打77分,因为还有23分被陈东明投入到了艺术追求。
在同学眼里,陈东明工作能力超群 ,见解独到,生活丰富多彩。一个笑起来略带腼腆的大男孩,正领着青通社奔向“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