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三下乡”实践队员到尚村参观章氏宗祠
尚村地处绩溪县家朋乡西南隅,村落形成可溯源千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对这座徽州特色古村落的真实写照。尚村之“尚”,乃崇尚文化、教育之意。近年来,尚村深挖文化内涵,发挥古村落山水人文特色,发展旅游业,先后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徽韵添彩,绩心于溪”团队走进尚村,感受这个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
来到尚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老房子和散落分布的宗祠。在极具徽州特色的建筑群中,一座竹楼别具一格。尚村党总支委员章熙东向实践团队介绍,这座竹楼叫“幽篁里”,又名“竹篷乡堂”。这里本是高家祖宅,因年久失修,废弃坍塌后一直未被利用。2017年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团队,重新激活利用高氏老宅。六把竹伞,三组乌篷,古料新用,就地取材,结竹为伞,融入自然,构建了这样一处乡民和游客可共享的竹篷。

尚村手艺人美化尚村的特色景观
由六把竹伞撑起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供村民和游客休憩聊天、娱乐聚会,还兼备村民集会活动、村庄历史文化展厅的功能。实践团队注意到,在竹楼旁古朴的白墙上,悬挂着几个红色大字——“百姓评理说事点”。章熙东说这是村民自发建立的一处调解庭,由村干部或乡贤担任调解员,有详细的信息职责和信息流程图,还设立了乡贤参事室、乡贤调解室。这些调解机构在调解劳务纠纷、交通事故、婚姻家庭、林地纠纷等领域的矛盾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尚村千百年来没有发生过家族纷争之类的事情。”章熙东告诉实践团队,村里有十姓九祠堂,是个名副其实的多姓村,这样和睦相处的多姓村在皖南古村落里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与家风家训有着很大关系。

章熙东在为实践队员讲授章氏家训
尚村有十个不同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拥有自己的祠堂,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高氏家训和章氏家训。高氏一族早在明朝期间修订族谱的时候就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概念,与现代理念不谋而合。“不占公共之利,但是要为公众造福。”章熙东称这是章氏家训中最触动他的一条。章家的先辈们曾自发地为村里修路、修建凉亭,为村里基础设施的建设贡献力量。“人的行为习惯是受家风家训影响的。”章熙东称章氏家训延续数百年,对子孙后代起到了极大的引导作用。
实践团队还了解到,在尚村中,各家族间秉持平等共处的原则,自发地织就了一张互助自治的温馨网络,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早在民国时期,村内九姓居民就自发成立了“积谷会”,旨在通过统筹全村粮食解决吃粮缺额。随着时间推移,“积谷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演变成了各姓氏共治村务的民间管理组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无处不体现着乡村自治的智慧。
在这片洋溢着和谐与安宁的乡土之中,尚村的秩序宛如细水长流,恒久稳定,成了村落独特而宝贵的文化烙印。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文化的深邃与和谐的愿景。从古朴的徽州古村落到创新的竹篷乡堂,从庄严的祠堂家训到智慧的“积谷会”,尚村人民以他们独有的方式,守护着这份千年的传承,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前行。
家风家训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凸显浓浓的家国情怀。章熙东希望青年学子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将“小我”与“大我”相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客户端】 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108/1190608.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