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和团省委《安徽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校实施细则(试行)》文件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他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就全面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思路
结合学校实际,以大学生骨干为培养对象,以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党校、团校、赭麓菁英学校为主要阵地,形成校、院两级培养工作格局,着力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领导组,负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校党委副书记顾家山同志担任组长,成员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校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具体负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
各学院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组长由学院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各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具体负责本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
四、培养对象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为大学生骨干,我校培养对象分为校、院两级。
校级培养对象为: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校学生工作助理队伍中的主要干部,各学院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委会、团支部主要成员,理论学习骨干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创新创业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
院级培养对象为:除校级培养对象外的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积极分子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五、培养阵地
按照“分级培养、分层实施”原则,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阵地分为校级、院级两个层次。
校级培养阵地由党校、团校、赭麓菁英学校等构成。党校由校党委组织部统一协调,承担青年教师和干部培养,指导各学院分党校工作,同时将校院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学生社团干部纳入培训范围。团校、赭麓菁英学校由校团委负责组织,团校重点培养新生团干和新任团干,每年上半年举办;赭麓菁英学校重点培养校级学生骨干,每年下半年举办。校团委要及时推荐优秀校级学生骨干参加党校学习。
院级培养阵地由院分党校、赭麓菁英学校各学院分校、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等构成。赭麓菁英学校各学院分校在校团委指导下负责院级学生骨干的培养。有关学院要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大学生德育研究会等理论学习社团的指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进一步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橱窗等宣传阵地,开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学习专栏等,构建各级学员学习、交流的理论平台。
六、培养内容与方式
(一)理论学习
每年组织校级大学生骨干进行不少于一周(院级不少于3天)的集中理论学习。举办形势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等为学生授课。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主,以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为辅。通过座谈会、汇报会等交流平台,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参加培训的学生骨干,要读2本以上理论书籍,撰写2篇以上理论心得体会文章。
(二)实践锻炼
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社区共建、校企共建、警校共建等形式,组织学生骨干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部队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每年大学生骨干在基层实践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两周;每年组织100名左右的大学生骨干以助理等形式在校内、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大学生骨干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三)志愿服务
组织大学生骨干组成校院两级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校级培养对象每人每年应参加不少于100小时的志愿服务,院级培养对象每人每年应参加不少于50小时的志愿服务。
(四)课题研究
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学位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利用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或联合开展研究,培养学生骨干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校级学生骨干在培养期间,完成2篇研究报告或论文,院级学生骨干完成1篇研究报告或论文。
七、培养目标
每年完成1200名左右大学生骨干的培养任务,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按照“四个新一代”要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体培养目标是“四个明显提高”:
政治觉悟明显提高。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对党、国家和人民感情深厚,确立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价值取向。
理论水平明显提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政策方针,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学习有一定深度,自觉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工作能力明显提高。熟悉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工作思路清晰,程序正确,方法科学;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强,工作有实效。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民主法治观念、科学素养、奉献精神等达到较高水平,专业学习、社会工作、身心健康等成绩突出。
八、机制建设
(一)健全培养机制
“青马工程”实行“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评优、统一发证、统一认证”。各单位、各学院在规定的时间统一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相对一致,统一组织考试、评优、发证和认证。各学院要出台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培养质量。要建立学生骨干培养档案和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工作。
(二)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优秀学生骨干选拔推荐机制,及时将优秀的学生骨干逐级选拔到上一级别的骨干队伍中,并重点进行培养;二是加强“感动校园”十大校园人物、优秀学生干部等的评选工作,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三是进一步完善“推优”工作机制,加大“推优”工作力度,及时将优秀学生骨干吸收到党组织中间来。
(三)建立保障机制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在师资、经费、场地、时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培养经费从党费、团费、学生工作经费中支出,培养对象参训情况与学生素质测评挂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要在师资上给予支持。
九、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大力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程的领导。
2、密切协作,精心组织。相关单位要加强协作,切实做好实施青马工程的各项保障工作;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制定学生干部培养规划;各学院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精心组织好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3、认真总结,引向深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各学院要及时、认真总结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推进该项工程走向深入,确保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