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如下: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亲爱的新同学们,让我们在安徽师大突破自我,勇闯难关,继续迎接新的挑战!
报道转载如下:作为长期在军事报道第一线的“95后”记者,庄晓莹坐过直升机,也坐过舰艇,被网友称为“总台乘坐交通工具种类最多的女记者”。时隔7年再次回到位于安徽的母校,喝着“赛博外卖员”配送的奶茶,她会有怎样的新感受?会不会忍不住感叹一声“芜湖”?一起去看看~总台记者 庄晓莹:这里是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安徽师范大学,我的母校。从北京来到这里,1000多公里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就能飞抵。这是10年前,我从家乡福建永安来到安徽芜湖求学时的火车票,...
报道转载如下:总台记者庄晓莹回母校 安徽芜湖 城市变化大 打个“飞的”买奶茶原报道阅读链接:【CCTV13央视新闻频道】https://app.cctv.com/special/m/livevod/index.html?vtype=2&guid=a73cc2cf37884231ad10e6c1dc4dd388&vsetId=VSET1i754s76514ukr7hpletnd
报道转载如下:8月15日,清晨的阳光洒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的大街小巷,一场关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宣讲正在北园社区进行。这是安徽师范大学“团结花开”边疆少数民族学子理论宣讲团队成员马文轩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专题理论宣讲。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实践团在新疆、西藏两地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在实践中感知中国。今年暑假,安徽师范大学1.1万余名青年学子参加社会实践。他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
↑4月3日,这是“00后”大学生马苗苗正在为孙龙珍烈士及爱人画“合影”,弥补其爱人多年来没有夫妻合影的遗憾。新华社记者 周畅 摄在安徽师范大学校园里,我拍摄到一群“00后”美术生在生活中玩闹的样子,也用镜头“凝视”他们像石像一样静坐在画板前的身影。每一幅画像都连接着一份穿越时空的思念。一个个“红色青春守护人”不断查阅历史照片,反复观看老电影,为缺少影像的烈士在纸上打磨细节,只为圆烈士家属的遗憾。在送烈士画像活动现场,...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气,7月23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赴涡阳县公吉寺镇程大村开展“关爱零距离 情暖老人心”走访慰问活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千方爱心支教团跟随村书记一同走访慰问了当地的空巢老人,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走访中,队员们与老人促膝交谈,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情况和饮食起居,...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索农村发展新道路,7月20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赴安庆潜山调研了中国示范村——黄铺村,并走访当地红色党员王景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师大青年用实践践行红色道路,用青春奉献乡村振兴。图为书记与支教队员的合影。通讯员石佳慧供图踏访黄铺村,惊叹产业兴迎着熹微晨光,队员们还未进入村委会,众多国字号头衔“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幸福村”“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从质朴的安全帽到古朴的草帽再到时尚的遮阳帽,三种帽子不仅代表安徽宣城市旌德县孙村镇多元化的社会面貌,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安徽师范大学新传学院的“三下乡”团队用镜头记录历史与现代交汇、自然与文化共融,拍下一幅幅独特的孙村镇风貌画卷。不同帽子虽材质不同、用途各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守护着那份“安心”。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s://s.cyol.com/articles/2024-08/02/content_lbWdLxtL....
立秋刚过,热意未减,走进旌德县孙村镇,梯田层叠,绿波荡漾,山乡如画。原报道阅读链接:【新华社客户端】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141716?d=134d9ac&channel=weixin
立秋刚过,热意未减,走进旌德县孙村镇,农田里绿色的波浪随风起伏,远处山峰挺立、云雾缭绕,如水墨画般描绘出一片乡村的美景。原报道阅读链接:【新华网客户端】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fd67fee0e31844051d199fda3fe8cb7e×tamp=762